《四川省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
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扎实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方案》指出
经研判,今年我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将呈频发、多发、高发态势,发生数量与常年平均水平相当。汛期(5—9月)是全省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高峰时段在主汛期(6—8月),特别是特大暴雨、大暴雨、连日降雨、持续绵雨、短时强降雨时段及雨后2至3天,需予以重点关注。非汛期(1—4月、10—12月),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及川南地区,特别是乌蒙山区,需注意防范连续性降雨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川西高山峡谷区需注意防范冰雪冻融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全年需重点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龙门山地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川东北秦巴山区、川东川南中低山丘陵区、攀西地区等为全省重点防范区。
《方案》要求
逐级压紧压实防灾责任。一是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和防灾人员直接责任。二是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辖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于汛前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三是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完善汛期联合调度督导机制,强化会商研判、预警响应和应急联动,形成防灾合力。四是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要监管指导本领域建设工程项目业主依法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强化风险隐患动态排查。一是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二是扎实推进32个县域斜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详查及重点乡镇精细化调查。三是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四是持续开展高陡斜坡、山体裂缝、强水弱土弱岩、山洪泥石流沟等重点区域排查工作。五是强化“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动态掌握风险隐患变化情况,分类分级细化管控措施和完善防灾预案。
加强监测预警响应联动。一是持续夯实地质灾害“人技结合”监测预警体系。二是深化部门间协同,加强数据共享,提升监测预警预报精准度。三是加强已建监测台站管理和维护工作。四是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等重点点位应急广播终端建设,探索开展应急广播“户户通、人人响”。五是加强四川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四川地灾智防”APP推广运用。
全面落实主动避险转移。一是逐个地灾隐患点、逐个高风险区编制或修订防灾避险预案,并于主汛期前至少开展1次避险演练,确保受威胁群众掌握避险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密切关注一般风险区的雨情水情和地质变化情况,及时研判风险,开展防范应对工作。三是把“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3人1屋”作为刚性措施,果断组织群众转移撤离,妥善做好避险群众安置服务。
扎实开展避险搬迁和综合治理。一是深入推进《四川省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村(居)民避险搬迁总体规划(2023-2027年)》实施。二是抓好80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2000户避险搬迁安置民生实事项目,确保12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三是开展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效性评估,对工程进行清淤腾库、维护加固。四是加快开展金阳县等5县重点县城地质安全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马尔康市等5县(市)重点县城地质安全评估工作。
推进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一是扎实推进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实施,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二是做好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地山洪泥石流沟长制试点工作。
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演练行动。一是分级分类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演练行动,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急需的“应知应会”和直接相关的政策规定、专业知识及实践案例普及到最小工作单元。二是深入开展灾害案例复盘,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三是统筹开展《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学习宣传活动,推动条例落地见效。
持续完善防治制度体系。一是全面做好“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收官和总结评估工作,谋划启动“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推动编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效性评价技术指南等相关标准,修订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制度等。
全力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一是及时修订完善各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二是统筹国家队、专业队和社会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加强关键设备及重要救灾物资前置部署,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调查评估、规划编制、标准化改造。三是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做好信息报送。严格落实汛期专家队伍备班备勤制度。四是科学开展抢险救援,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做好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