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CONTACT


13571836058
- 手机:029-85876842(西安),021-64138011(上海)
- 邮箱:1059868865@qq.com
- 地址:西安市航天基地飞天路558号北航科技园1号楼
河北地质二队助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见闻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二队),深入矿山、土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切身感受他们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精神风貌——从椅子山出发,走过平原,深入城乡,奔赴大海,以敬畏之心重塑山海,以科技之笔点染新绿。
依燕山,临渤海。这里是河北唐山。
昔日伤痕累累的椅子山,经过修复治理,如今绿意盎然,苹果、梨子挂满枝头。
翻过山,有飞鸟越过海面。
置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晨光轻柔,鳗草摇曳,“海底草原”随波起伏……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二队),深入矿山、土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切身感受他们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精神风貌——从椅子山出发,走过平原,深入城乡,奔赴大海,以敬畏之心重塑山海,以科技之笔点染新绿。
上山,带头攻关矿山修复
“十年了,我眼看着椅子山一天天变绿。”刘艳华递给记者一个山梨,“别看它个头不大,梨味可足了。”
二队技术人员刘艳华被称为“守山人”,他见证了椅子山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
“二队的转型发展,椅子山是个新起点。”刘艳华感慨地说,“队领导班子精准研判时与势,最终确定了方向——从找矿铁军到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转型还是要立足地质,从‘矿’字入手。2015年,队里主动向省相关部门申请,集中技术力量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试验区——滦州市椅子山。”
主动试水新领域,哪来的底气?
“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首批百强地质队,我们有几十年的科技、人才、资金积累,凭着老牌矿队的深厚底蕴,凭着对一草一木的热爱执著,二队人有责任也有信心先行先试。”面对记者的问题,二队矿山环境研究所所长李万增话语铿锵。
说干就干。像以往找矿一样,队领导、技术骨干带头上山。针对椅子山边坡陡峭、地灾隐患多、土地破坏严重等问题,他们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规划了多种治理措施,独创了“喷砼飘台”“飞挂土槽”等专利技术,并将二氧化碳致裂技术用于消除矿山崩塌、滑坡灾害,解决了北方地区高陡边坡治理难题。
成功“拿下”椅子山,二队的矿山修复技术能力一炮而红——针对滦州市12座矿山,提出整体打包的“金点子”,解了当地政府燃眉之急,实现了矿山治理从碎片化向连片区域化的突破;针对玉田县的13家矿山,大胆提出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EPC”治理模式,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矿山环境治理新机制,获省委、省政府发文在全省推广;将矿山治理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结合,通过“矿山修复+土地整治+残留资源利用”模式治理的迁安市野鸡坨片区11座矿山,新增耕地764亩,利用残留建材石料资源收益540余万元;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区域性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2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二队有多个唐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李万增、姚玉镯、李晓峰创新工作室在生态修复方面拿下多个技术专利,获了不少奖项。”二队副队长、工会主席刘继东说。
2015年以来,二队修复矿山500余处,治理面积10万余亩,新增耕地6603亩,每年约减少碳排放2.43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6亿余元。从椅子山试验到“EPC”治理模式,矿山修复治理由示范工程的“池景”升级为全域治理的“湖景”,产生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叠加的多重效应。
随着二队的名号越来越响,不少兄弟单位前来“取经”。走到二队门口,大家发现,这里多了一块“金字招牌”——河北省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中心。
下地,多元化服务城乡发展
迁安市五重安镇小崔庄村的试验田里,人们正忙着收花生,颗颗饱满的花生在阳光下泛着光。
“这里原来是尾矿场,一片荒地,还有凹凸不平的矿坑。”二队农业地质调查所所长姚玉镯一边说,一边从手机里翻出照片给记者看。
这是二队承担的冀东典型低山丘陵区土地综合整治(提质改造)技术研究项目,自筹科研经费,种植试验面积50亩。
矿山修复给二队带来了荣誉和效益,但他们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拓宽生态治理思路和领域,从山顶走向平原,深入乡村,走进城市。
“尾矿场上造出来的地‘没劲儿’,而且是旱地,缺水,这样种庄稼可不行”,姚玉镯说,“我们二队有个传统——说老实话、干良心活,土地整治就得整出好地来。”
为了“整”出良田,姚玉镯带领其创新工作室工作人员,一次次试验、采样、检测、优选,终于研发出三大“法宝”——微生物菌剂的土壤提质技术、基于新型保水剂的保水节水技术和基于水溶性微量元素的作物增产技术,解决了以往整治技术手段单一、新增耕地产能不足等问题,为冀东典型低山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了新路径。试验田里,花生用喜人的收获,回应着他们的努力。
2010年以来,二队累计完成土地整治项目设计184个,涉及面积20万亩,新增耕地2万余亩。此外,还完成唐山市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联合攻关区项目,形成稳定有效的农用地治理、修复和安全利用模式;参与“土壤三普”工作,开展富硒、富锌重点地区高精度土地资源调查,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他们的目光又延伸到城市——2018年以来,完成了100多个工业地块调查,编制了唐山市建设用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规程,形成不同类型污染场地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助力盘活低效用地,优化空间布局。同时,开展唐山城市建设规划区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地质调查,推进“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网建设等,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入海,种下大片“海底草原”
清晨,记者一行从码头出发,赶到曹妃甸海草床保护修复项目现场时,张卫民、贠子然早在这里了。他们是二队海洋地质调查所的技术员。两人穿着涉水裤,正忙着监测海草生长情况。他们没工夫说话,专心做着记录。
提到种草,二队海洋地质调查所所长李晓峰像疼爱孩子一样轻抚着眼前的海草说,“潮汐涨落不等人,只有2个小时能种草。每次都像在打仗,忙得一身水、半身泥。”
海草床被誉为“海底草原”,与珊瑚礁、红树林并称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单种连片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粗放式渔业活动,导致海草床呈局部退化趋势,海草床部分区域出现稀疏区和裸斑区。
修复海草床,迫在眉睫。
关键时刻,二队再次挑大梁。2022年,他们负责的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二期项目设计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复,2024年通过验收。该项目严格遵循“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通过精准分区,开展基质还原、移栽、播种等多种方法的差异化修复。
让海草在裸斑坑立足,首先要恢复基质,就像给海草找回“沃土”。为此,李晓峰创新工作室迎难而上——
修复基质,要先了解天然海草床的生境条件。在采样中,王锴发现工具不趁手,采样样品较少、分层状态难以保存,而且无法控制采样深度。带着这个问题,他白天出海,晚上钻研,终于鼓捣出一个专利——“一种近海底质分层采样装置”。通过采集柱状样,分析基质的粒度范围、分层信息和级配,再对基质进行人工还原。
解决了基质问题,回填又成了棘手活。为此,他们研发了基质修复专用工程船。在深水区施工时,船尾的柔性管道可直达坑底,将修复基质精准投放到位,避免了海水扰动,从根源上降低了施工产生的悬浮物,提高了工作质效。
万事俱备,就差种草。为了赶在落潮时作业,他们经常清早起程、夜半出海,顶着烈日工作,皮肤晒得黝黑皲裂;冬天冒着寒风,裹着羽绒服仍感到海风刺骨。这些困难他们都不怕,怕的是种苗随波逐流。为此,他们摸索出泥坯配重法,用海泥固定种苗根部,既防止它漂走,又在运输中起到保护、保湿作用。
除了栽苗,还有播种。为了让种子深植海底,他们采用了泥丸法。二队技术员指导工人用海泥制作成泥坯,把种子包裹进泥坯,再搓成乒乓球大的泥丸,然后用长筒形播种器将泥丸推送到海底泥土里。这样一来,种子安家了,慢慢长出了新苗。
不远处,二队设计的海草床监测平台正在运行。“我们设计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包括1个监测平台、2个监测站点和6个电子界桩,可以远程在线监测,实时掌握海草情况。”二队副队长刘建兵指着修复区说:“海上还有巡护船,‘人工+智能’双管齐下。”
在二队等单位共同努力下,已保护和修复海草床638.47公顷,海草盖度提升,生态效益持续显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加到11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该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获得中央媒体报道。
十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上,二队发扬地质“三光荣”传统,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气魄,以科技创新的实力,打通了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修复之路。
结束采访时,夕阳为远山镀上金边,白鸥轻轻掠过海草。眼前的一切,定格成和美共生的山海画卷。(本报记者王彦通讯员吕艳宁孟奕彤杨昆霖)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